close

前註:兩年前的文章,今天突然翻到,想起兩年來類似的發言不停自我重複,謹錄舊文以誌。此文刊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六十期,2005年12月。

盤根錯節的慾望在網路開枝散葉──與台社運動論述對話
Open Desire on an Open Net -Responding to the Discourse of Taiwan: A Radical Quarterly in Social Studies.
 

1.    從娼妓論述開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以下簡稱《台社》)的論述者們,對於台灣社會的種種現象與結構問題,進行長期的關懷與討論,其中或以其參與(主導?)娼妓研究相關論述的豐富性與論辯特質最為引人注目。以台社為中心場所展開的一系列相關學術研究與討論,例如以林芳玫/女學會為主,「批判性產業對政治、經濟、文化、兩性關係的侵蝕敗壞」的婦運主張(例見中國時報論壇1998/3/15),黃淑玲將「男性箝制」視為性產業最重要的內在邏輯(《台社》第22期等),以及龔卓軍對於性工作者主體問題的詳細批判、蔡錚雲以現象學方法討論情欲在哲學「科學取向」上的定位(《情、欲與文化》等),朱元鴻對於社會污名辨識機制的進一步討論(《台社》第30期)、和何春蕤與性工作者對話的田野企圖(《台社》第41,44期)、甯應斌對性工作以傳統社會學理論方式進行詮釋(《台社》第46,53,55期)等等。許多不同的理論取向和研究背景,讓以娼妓研究為主題的一系列論辯,儼然成為情慾研究的唯一代表。這種情況在《台社》上的相關文章特別明顯。
   

    這些論述自然有個別的著眼點,其中所含納的是當時社會現象╱事件的反省(北市府廢除公娼;娼妓作為社會現象的詮釋內涵等)、女性主義派別間的論爭(對於壓迫╱解放形構的不同詮釋等),以及知識分子面對社會的角色等等重要的問題。但對於本文題旨而言,其中更重要的應是從其中我們可以發掘出在《台社》論述中,對於慾望形構在社會中所遭遇的許多問題有如何深入的討論。

    或許這一切是因為《台社》常自許將研究對象聚焦於現實與在地,並希望在主題中鋪陳出某種運動的軌跡,是故在情慾問題上容易導向性產業等社會現象。而同樣以慾望的流動為基礎,根據反對假分級制度聯盟(以下簡稱反聯)的經驗,本文在這裡要提出另一個論述詮釋方式。

2.    慾望網絡

    由於網路世界的人造特質,其上進駐的實踐者,對於網上的空間、結構乃至於時間的影響更為徹底,也因此人的進佔模式更加具有可變性。網際網路的基礎設定,即從最初發展時國家涉入意味濃厚的國防與政府內部文件流通系統,迅速轉變成由跨國組織(如國際性的DNS組織機制)協調、資訊公開分享的巨大構成。這些特性使得網路架構不必承擔太多如線下世界的都市一般硬生生存在的建物,而能更有效的由當下使用者決定可以存留的傳統或文化,或以同一種語言跨越不同互動形式之間的疆界(例如不斷擴散的注音文、「火星文」、網路簡寫等等)。在網路世界中,這並非意味著對於既有文化的全面揚棄或吸納,而是一個相對而言新的開端,對自己所處之處積極演作的可能性。是以哈肯(David Hakken)將網路世界視為一個尚在不斷進展的未完成世界,而他肯定民族誌研究在其中所能夠扮演的角色,包括對各種「前導」實踐與場景的探測,不僅僅強調了民族誌研究對於網路研究的重要性,更認定其為未來網路世界一般理論的先驅,他認為民族誌研究對於預測網路世界的未來發展具有很高的重要性(Hakken 1999),同時也是肯定了在網路上個體動能互相穿結勾聯的動能。

    慾望必須透過個體與人/物的連結而實踐,而網路再現形式的發展,造成原本就常在媒介載體上進行交易的慾望產業與各種私人交換形式,其產業商品與使用者的身體實踐大量在網際空間複製繁衍。主要應有兩種趨勢。其一:在網際網路上所進行的慾望產業交換機制,由於更少規範、更快速與廉價的機械性複製、與更密集持續的資訊傳遞頻率,成為一個傳統經濟結構難以施加限制的龐大交換架構;其二,網路作為互動載具,不但更新了傳統性產業的聯絡方式,更進一步將因各種既有的政治、經濟、家庭社會限制,而導致原本日常實踐與傳統性產業交易方式遠離的群體中,龐大的性遊戲/性愛的渴求加以釋放。後者更促成了「從私處到私處」的交往,例如一夜情、援交、徵友等,或與不在場人/物的交往,例如戀物、色情圖片、相簿分享、以及各種同志/同好團體等等;而由於上述種種交往行為盤據了網路平台上的各種交換形式,以慾望的語言作為溝通基礎,彼此能夠跨過網路的形式分眾,構成綿密的人際網絡。由於網際網路的上述特性,致使網路平台成為慾望生根滋長的平台,也即是其成員各種慾望生活的平台。沿引瑟鐸(Michel de Certeau)在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中提出的分類,慾望的交換在網路上殖生,比較起其他交換或召喚如政治、商業等,更近於日常生活的戰術(Tactics)而非戰略(Strategies)(Certeau,1988)。因此,一旦產生顯著的壓迫以及召喚反對力量之必須時,其召喚力量便不同於一般的政治召喚(網路上的政治召喚也多偏向傳統形式;相關討論見下文),也不同於其他以商業機構為主體的行銷模式,而可以直接在每個網路使用者的生活領域中產生影響,創造出一種特殊的「草根認同」。在反聯初期,由於迅速地由網路盟友發起連署因而獲得廣大迴響;在串連的過程中,也得到包括Reset、皮繩愉虐邦、國際邊緣、花魁異色館BBS、刷書手聯盟等網路盟友的支助,以及由網路源源不絕的各種受害報告、Blog鏈結、意見回應與各地消息報導等等;我們同時也驚訝地發現,原來像是動漫、同人誌、Cosplay、BL、同志、言情小說、日韓文化等等較為邊緣的閱讀族群早已如此根深蒂固地盤據在網路世界裡。這些同好者的集結行動顯然對於踰越既定界限有著強烈的需求,因此網路成為安置認同與交換所在的優良載體;某種程度上,這次新聞局的壓迫手段,也因此而引起更強的震盪效果與更迅速的回應能量。
   

    相對而言,傳統的政治修辭則在這裡產生問題。以往的論述中,網路被期待作為公民或民主極大化的載體與催化劑,但是這個願景卻遭遇到困難。本文認為,原因在對於個人而言,許多問題的生活位置與網際空間彼此分離。若視為討論政治問題的公共論壇,網路儘管有幾近全面開放的訊息交換可能,但仍然無法脫離傳統公共論壇的特質與需求,也很難拋開傳統公共論壇的可近性問題,問題所在不僅是電腦使用或網路價格,也出在公共論壇所涉及的場域想像對於論壇的預設對象:全體公民而言,與其生活實踐並無密切關連,故而並無主張或辯護的普遍需要。相對地,網路的廣泛傳遞功能反而加強了傳統政治意識形態宣傳的強度,複雜的政治問題似乎並不適合主流網路回應形式的輕薄短小,網路可見的討論也容易被喊口號式的簡便發言所淹沒。或許由於傳統公共論壇的種種形式顯然比網路交換更能發揮功效,網路的公共論壇效用,並沒有因新的交換形式而創造出嶄新的可能性。

3.    生根蔓延

    在此同時,慾望的釋放與創造性互相勾連,生活領域與論述場域的疊合,則形成一條綿密而延展深遠的巨大戰線(當然由於溝通平台、慾望寄託與交換形式這些內部的差異,這條戰線從本質上就是去中心的、流動和異質的)。不同於政治民主等以公共論壇形式卻無法增進所需對話的局面,網路帶給慾望的身體以「可說性」並以各種匿名、小眾叢集、分眾區塊等等參與形式的保證來鼓勵發聲,直接在被視為平等而非階層化的網路世界中改變了傳統上一方維持表面平靜、一方享用暗中刺激的慾望交換模式,而直接觸動了秩序者恐懼被顛覆╱慾望身體對於各種壓制高度敏感的神經。

    簡家欣(1998: 105-106)在對九○年代女同志集結過程的考察後指出,由於女性主義組織提供的空間「鼓勵女性自主和反抗主流文化定義的精神、以及對女性身體與慾望之生命反省的看重,營造出一種十分能夠容納女女戀情的氛圍」;而女同志刊物則「一方面穿透個別同性戀者在異性戀環境中的衣櫃狀態,把個別孤立無援的女女愛戀經驗接繫來,在交換…中透析出清楚的女同志認同,並且形成了輪廓更清楚的次文化價值觀…」;而朱偉誠則更進一步,發掘出慾望結盟透過諧擬方式將認同政治侵入制度政治的軌跡。他首先宣稱:「“同性戀邦聯”在其提出的當時…,反映的毋寧是台灣同志運動在草創初期,全島同志(團體)不易看見彼此且四散分離(Diaspora)狀況下為了凝塑一個虛擬╱想像社群的權宜修辭。」(2000: 113)接著他利用怪胎國的例子提出「一種自我中心化的烏托邦想望」(2000: 118);利用女同志國分離主義的例子提起對「所謂的“女同志國”絕不僅是一種政治動員上的“隱喻修辭”而已,它代表的其實是對於“國”這個稱號,最接近其一般在“實質政治(Realpolitik)”上形構的挪用…」的注意(2000: 126)。朱文在此不僅提出了以共同慾望為基礎的社群透過政治認同的修辭彼此連結,更讓我們看到慾望基礎如何滲透傳統政治的召喚符號,藉此證成慾望連結的巨大力量。從今日觀之,上述兩者都已在網路上獲得更強大的前進能量。結合反聯與許多閱讀群體的經驗,我們因此可以描繪出這股正待發展的潛力。
而相對於在物質社會結構中早已被肯認的慾望或認同(如消費、民族共同體等等),經由社會建構而潛伏的性少數/性異議(也可以逐步推至更廣義的少數╱異議)身體、由於其慾望生活領域高度倚賴網路媒介,自然而然地會在上述戰線中佔有重要的、堅定的實踐位置。反對假分級制度聯盟之所以在網路上取得重要成功,並迅速地與其他團體接觸,以及其成立背後的網路集結歷史進程,就是在這樣的機制下達成(參見論壇其他發言)。

    或許正如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所描述,按照星象建立的培林西亞一般,網路的新生代已經逼迫上一代的權威者不得不「面臨了困難的抉擇。他們必須承認他們的計算完全錯誤,他們的圖形無法描繪天象,或者,他們必須揭露 ,天神的秩序已經絲毫不差地反映在這座『怪物之城』裡。」(卡爾維諾,1993)不論逐漸老去的權威如何,新生的怪物終將接管這座城市,帶來沛然莫之能禦的嶄新視野。陳光興在1994年發表的文章〈舊(男)學運的死亡,新(女)學運的出發〉中的宣稱,在此處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引喻。當他注意到「過去被主流學運視為靠邊站的女性議題,其實是男性學運死亡後具活力的力量」,甚至「性別議題將是新學運中爭取校園民主的『火車頭』」時,這正引導我們發現一種新的日常生活運動政略的展開。當過往的運動者逐步展現出壓迫者的企圖與暴力時,對照出如今堅守戰線的人們更應珍惜的價值。
 


參考資料

Calvino, Italo著,王志弘譯,1993(1972),《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台北:時報。
Certeau, Michel de., 1988,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kken, David., 1999, Cyborgs @ Cyberspace? New York: Routledge.
朱偉誠,2000,〈建立同志“國”?朝向一個性異議政體的烏托邦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期,頁103-152。
何春蕤,2001,〈自我培力與專業操演:與台灣性工作者的對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一期,頁1-52。
──,2001,〈性、權力與鋼管辣妹pub:一個田野的觀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四期,頁167-200。
陳光興,1994,〈舊(男)學運的死亡,新(女)學運的出發〉,《島嶼邊緣》第十期,頁3-4。
黃淑玲,1996,〈台灣特種行業婦女:受害者?行動者?偏差者?〉,《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二期,頁103-152。
──,2003,〈男子性與喝花酒文化:以Bourdieu的性別支配理論為分析架構〉,《台灣社會學》第五期,頁73-132。
甯應斌,2002,〈性工作是否為「工作」?─馬克思的商品論與性工作的社會建構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六期,頁87-140。
──,2004,〈性工作與現代性:現代自我的社會條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五十三期,頁85-144。
──,2004,〈再論性工作與現代性:高夫曼式的詮釋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五十五期,頁141-224。
簡家欣,1998,〈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認同建構與運動集結:在刊物網絡上形成的女同志新社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期,頁63-115。
蔡錚雲,2003,〈情慾的弔詭與反思:表達的解構與重建〉。頁61-82,收錄於余安邦主編,《情、欲與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龔卓軍,2003,〈情欲「主體性」的弔詭:娼妓現象所涉及的認識論與倫理學諸問題〉。頁61-82,收錄於余安邦主編,《情、欲與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corena 的頭像
    ancorena

    ancorena

    ancor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